電子聲響設計師MAD蒞樹科大 開設音樂程式工作坊

【高雄訊】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老師李志倫為了讓同學體驗不一樣的音樂編創,特別邀請返回家鄉的MAD電子聲響設計師開設「音樂程式工作坊」。出生於高雄的MAD中文名字為鐘柏勳,成立Madzine工作室,是一位電子聲響設計師、也是模組合成器音樂家,目前以日本東京為據點。本次工作坊主題分為「聲音是什麼?」、「《荒衍》的音樂設計」、「設計音樂的軟體『Helm」』」、「讓同學體驗『小盒子』的音效」等單位。 MAD在2015年至2016年曾以《梁香》與《楊鐘》專案在日本全國巡迴演出;2016年末以《amelie electronic set》巡迴台灣、韓國、及日本。亦參與劉冠詳編舞作品雲門劇場製作《棄者》、海外巡演版的《我知道的太多了》之聲音統籌、音效設計;2017年開始以模組化合成器個人演出為主,發表個人專輯 《STARMAN RETURNS 》並與各國友人進行巡迴演出;2017年10月成為首位登上日本直播平臺DOMMUNE 演出的台灣藝術家,目前已三度演出Tokyo Powwow、Modular Cafe 等主要模組合成器活動。 「聲音是什麼?」,MAD在工作坊開始使用一個軟件,顯示給同學聽聽看,什麼叫做音色的變化?介紹聲音的三種元素,分別為時間、泛音和音量。一首歌的速度,快或慢就代表時間;泛音代表一把單純的聲音,裡面是由許多不同的聲音組成;音量代表聲音的大小。MAD說,一個樂器的好或差與質量息息相關。 「《荒衍》的音樂設計」,MAD先播放《荒衍》整支舞蹈片,並要同學們仔細聆聽裡面的音樂。《荒衍》舞碼是由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兩位學生編創,音樂由MAD所設計。整支舞蹈音樂風格為電子音樂,配上作品毫無違和感。MAD解釋這是一首貼在肢體上的音樂設計,並分享本支音樂設計過程如何紀錄、及如何做筆記。 「設計音樂的軟體Helm」,MAD介紹音樂軟體「Helm」,詳細說明軟體基本功能,及示範如何設計音樂,並同時展示一個用木板做成的小盒子物件。小盒子上面有一些小彈簧、砂紙等,內有麥克風,小盒子可以做出各種不同的音效,非常特別。 MAD陸續介紹軟體和樂器後,先請一位同學在台前跳舞,再邀請一位同學使用「小盒子」為跳舞的同學設計音樂,參與同學都對這個創意佩服得五體投地。最後的「讓同學體驗『小盒子』的音效」,也為「音樂程式工作坊」劃下圓滿的句點。 資料來源-樹德科技大學公共事務處媒體組

樹科大《Not Alone》、《唐印》舞作登孟加拉舞蹈節  

【高雄訊】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主任俞秀青帶領7名學生於11月20日至27日前往孟加拉,發表《Not Alone》、《唐印》兩首舞作。7名學生分別是黃郁珊、蔡孟妍、陳瑾霈、林亮妤、潘義龍、高英哲、徐佳瑜。俞秀青師生此次應亞太世界舞蹈聯盟(World Dance Alliance-AP)邀請,參加11月22日至25日的「2019世界舞蹈聯盟 國際海洋舞蹈節/THE OCEAN DANCE FESTIVAL BANGLADESH 2019」演出,今年大會選定位在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有八百多個觀眾席的劇院舉行;工作坊與研討會地點則以當地知名飯店MERMAID BEACH RESORT 為主場。演藝系自2014年7月赴法國參與世界舞蹈聯盟(World Dance Alliance)起,已是六度受邀於國際舞蹈節Showcase Concert中演出,與來自全球的優秀舞團同台獻藝,並參與舞蹈大師班課程與國際論壇。本次發表作品有《Not Alone》與《唐印》二支舞作,皆由俞秀青編舞。 《Not Alone》靈感來自於近年來全球掀起的「me...

樹科大 「鈴木訓練」工作坊 感受身體的微笑

樹科大 「鈴木訓練」工作坊 感受身體的微笑

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專任老師藍貝芝為加強與促進戲劇主専長學生的功底,邀請曾參與「鈴木訓練」創始人鈴木忠志在台演出的《茶花女》歌劇演出,並於2011年跟隨「鈴木忠志劇場」(Suzuki Company of Toga)學習「鈴木訓練」技巧及演出的陳柏廷藝術家蒞校,並為演藝系開設4天的「鈴木訓練」工作坊。陳柏廷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現為表演藝術工作者及臼井靈氣治療師。 名聞遐邇的演員訓練法之一的「鈴木訓練」,是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創造,他是日本戰後第一代戲劇創作人;1976年他離開東京,到利賀村一個400人口的深山小鎮發展戲劇之路。他在利賀村搭建7座劇院,把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村子改造成一個藝術樂園。鈴木忠志在1982年發起「利賀藝術節」(Toga Festival),當時台灣名導演侯孝賢亦前往參訪此日本第一個最具規模的國際性戲劇節。鈴木忠志與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等歐美戲劇大師,亦共同入選劍橋大學《二十世紀重要導演/戲劇家》。 「鈴木訓練」裡基本有五套練習,分別為踏步、Slow、雕塑、行走的步伐和台詞訓練,但受限於時間,陳柏廷從基本的五套練習裡抽出經典步驟,並融合自己的體驗來教學指導;陳柏廷在工作坊中,每做完一個練習後,即讓同學圍坐並回饋練習過程中的感覺。 陳柏廷在訓練指導過程中相當嚴厲,不斷地提醒同學,身體要微笑、「感受身體當下正在經歷著什麼」。陳柏廷解釋,「身體要微笑」是因為微笑可以找到堅持下去的力量!工作坊第一天,同學花費很多時間練習踏步,因為「鈴木訓練」就是讓底盤功紮實,尤其在專注力訓練更是箇中菁華。舞蹈專業出身的演藝系主任俞秀青,看完第一天的訓練後,立刻也讓其他班級學生共同參與第二天的工作坊。 「鈴木訓練」另項重要訓練是圍圓,再由參與者把棍子拋向另一位同學。陳柏廷說明,「想像眼神是一把武士刀,劃破整個空間」,故訓練當下,眼神必須専注看著對方,確認後才能把棍子拋給對方。陳柏廷也點破接不到棍子時,如何快速應變及進行補救。陳柏廷再三強調,記得感覺身體當下的FU,以及常被忽略的「呼吸」感受,呼吸是一種全身性的擴張及收縮,讓演員在台上有更強的能量。 參與學員之一的陳垣希說,因整個工作坊老師會不斷地提問,「這是什麼感覺?」自己開始對於每一個動作和情緒有較多的思考,思考為什麼會這麼做,或者為什麼會有這種突然的情緒。 游沂諼分享自己在開始的訓練,感覺很挫敗,因為工作坊之前的自己,很在乎觀眾投射給她的眼光,並會不斷地去評斷自己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自己也能理解這是成長過程,不須要評斷對或錯,只須把這個感覺記錄下來,就是應證老師不斷提醒的「身體正在經歷著什麼」,記住感覺,才能成為養分。     圖說一:學員正在做第二套練習「Slow」, 用手傳達意念。 圖說二:拋棍子的練習,讓學員眼神確認再做動作,並要同學們互相支撐。 圖說三:學員正在進行第四套練習「雕塑」。   資料來源:樹德科技大學官方網站

朱宗慶蒞樹科大談藝術工作的追逐與實踐

【高雄訊】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辦理之「表演藝術教學與多元學習之整合與實踐」講座課程,本次邀請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音樂藝術家蒞校談《開創無限可能,永不停歇的追尋與實踐》。 朱宗慶說,從事藝術工作是一個從感性驅動到理性承擔的過程,為了實踐並體現藝術工作者的精神,進而呈現出完美的演出及作品,自己一路走來下足工夫,為的就是對得起藝術工作者的稱謂。 幽默的朱宗慶把自己對藝術工作的未來規劃,分成兩大部分,其一是理性算計,以現有資源、設定目標、規劃資源的分配與應用、構思增加利潤的策略;其二謂之感性驅動、理性承擔、構築夢想、設定明確的工作企劃、尋求資源、追求藝術,使之呈現完整度。朱宗慶亦談及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教學系統,及背後的思想計畫與思考邏輯。 系主任俞秀青不禁讚嘆朱宗慶董事長在組織團隊的優異能力,不僅擅長組織規劃、整合人脈,其對藝術拓展的遠見及廣度,以及對於表演藝術的不遺餘力,更是被業界津津樂道;其集樂團管理、基金會、學校、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館務等繁重業務於一身,仍保持著初衷與對音樂藝術的熱情,實在難能可貴;百忙之中特意撥冗南下與樹德科大師生說書談道,更是師生之福。 演藝系多位就讀北藝大舞蹈系的教師,包括系主任俞秀青與王維銘二位老師,都是朱宗慶的學生;而系上老師李鈺玲與朱宗慶樂團亦有數次的合作交流經驗,彼此亦師亦友之情溢於言表。 圖說一:朱宗慶董事長演講神情 圖說二:朱宗慶董事長(前排左五)與俞秀青主任(前排左六)暨演藝系師資群合影 資料來源:樹德科技大學官方網站

50屆金鐘影帝莊凱勛蒞樹科大 勉學子不要眼高手低

50屆金鐘影帝莊凱勛蒞樹科大 勉學子不要眼高手低

【高雄訊】第五十屆金鐘影帝莊凱勛演藝家受邀前往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擔任「跨領域專題」講座教師,一踏進演藝系笑說有種參加校友會的親切感,因為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莊凱勛在系上有多位熟識的學長姐與學弟妹,以及相當熟稔的陳盈達與李鈺玲二位老師。本次莊凱勛分享自己如何以舞台劇演員前進影視界,最重要的座右銘就是「永遠不要眼高手低;藝術工作者,可能百分耕耘,只有一分收穫」,務必以此自我提醒。 學生時期的莊凱勛因為學的是戲劇,故學生時期即積極爭取各種試鏡機會,並挑戰須要加強語言能力的客家電視台,當時同學都會玩笑性地調侃,但是一點兒也不影響莊凱勛的心情,他一心只想把握機會爭取更多演出機會,累積經歷,故任何角色都願意嘗試。 莊凱勛強調,「主動」是一個人畢業後進入職場前,非常重要的學習態度,回想自己從舞台圈轉向影視界,從臨時演員開始,首次拍戲NG33次,導演直白數落表演太假仙;甚且因為自己是新人,十幾個小時的等待,只為拍攝帶著布偶頭套看不到臉頰的特寫鏡頭,但這些經驗都是成長過程的養分。莊凱勛提醒同學,「不要看輕任何平台演出機會,即使不是商業演出,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不可掉以輕心的學習」。 演藝系主任俞秀青與莊凱勛二人彼此交換教學與表演心得,俞秀青面邀莊凱勛,未來能撥出時間南下為演藝系同學開設「鏡頭表演工作坊( Acting for Camera )」,讓學生有機會跟隨影帝學習專業與待人處世哲學。 圖說一:舉手投足之間帥氣十足的金鐘影帝莊凱勛演藝家(攝影:高翊瑒) 圖說二:莊凱勛演藝家與演藝系主任俞秀青暨系上老師合影,左起李鈺玲老師、李凱文老師、莊凱勛演藝家、俞秀青主任、姜富琴老師、陳盈達老師/後排(攝影:高翊瑒) 圖說三:莊凱勛演藝家講座結束後與同學合影(攝影:高翊瑒) 資料來源:樹德科技大學官方網站

樹科大《童謠謀殺案》4日起假駁二正港小劇場上演

樹科大《童謠謀殺案》4日起假駁二正港小劇場上演

【高雄訊】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推出的第三檔畢製專題,將於10月4日(週五)、5日(週六)、6日(週日)在本市駁二正港小劇場上演《童謠謀殺案》,演出時間分別是10月4日晚間7時30分、10月5日下午2時30分與晚間7時30分各一場、10月6日下午2時30分。購票請上兩廳院購票系統,網址 https://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rotyiUrPteSQr%2F6WlE2upw&fbclid=IwAR3geAslcALZL7EvL5RyODyWU0eh08uTFwy-T83qZF9OMmBlkzkREUnPzCs 。 《童》劇主要探討善惡標準在每個人心中的一把尺,並反應到社會上司法不公、或是判決有誤,究竟是出自什麼原因?有無想過該如何降低悲劇發生的頻率,比起批判,是否應更多方了解悲劇發生原因,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紛爭和摩擦了。 《童》劇改編自And Then There Were None,是著名的英國懸疑推理小說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故事敍述十位毫無關聯的人,受邀至小島參加聚會,但邀請的神祕主人始終未現身,此時留聲機傳來指控每個人犯下的過錯,兇手開始按照童謠的歌詞,一個一個殺害他們,在一個出不去的小島,展開完美的密室殺人計畫。 主創兼導演黃嘉馨說,每個角色在生與死的轉換中,思想及行為都在改變,在面對恐懼、罪犯時,如何呈現出最原始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心中的正義感,到底有無一定的標準?故事情節貼近台灣社會生活,反映當今社會許多自認正義之士,只會手舉正義旗幟,卻忽略事件的主因,倒因為果。 負責行銷宣傳的謝少芸對《童》劇有精湛剖析,她告訴大家,在《童》劇猜測兇手是誰,頗有吊人胃口的期待;每個角色在被迫揭穿最裸露的自己時,再回顧角色犯下的重大罪行,就在謊言被拆穿時,所有的是非對錯都將被審判;而面對邪惡與正義、沉淪與救贖、生與死、愛與恨,角色會如何做選擇呢?觀眾可藉《童》劇享受抽絲剝繭的謎題猜測,一窺劇中人性的醜陋,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與缺憾,得以讓生命更豐富圓滿。 指導老師陳御弼鼓勵製作群,好好享受沉醉舞台的淬煉與成長,無論在任何一個職位上,都融入熱情,唯有享受戲內戲外的一切,台下觀眾才能接收這份感動與開心,不留遺憾地一起呈現屬於大家的作品。 《童》劇主要表演者有柯博翔、馬琳瑩、張逸、陳哲勛、黃名鋒、黃薇霓、楊冠毅、董芳妤、廖峻琨、鄧詩諭;歌隊有汪采葳、張湘幼、陳佳媛、薛阡亨、張亞聖。 圖說一:排戲場景之一 圖說二:排戲場景之二 圖說三:《童謠謀殺案》海報   資料來源:樹德科技大學官方網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